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2013年学术“争鸣”大事件盘点(3)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2月23日 09: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与互动(0)

  历史学

  碰撞与回响: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于欧美,80年代以来逐渐传入中国,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很大影响,也引起史学界关注。《历史研究》2013年第5期发表一组主题为“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的笔谈文章,其中不乏激烈的观点碰撞与精彩的思想交锋。

  于沛研究员提出,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自信,在与“后现代史学”的撞击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理论。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全盘否定理性主义和启蒙运动,将理性主义的历史认识引入困境,以致彻底推翻了历史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对当代中国而言,后现代思潮对历史学的挑战可以归结为对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历史认识理论的挑战。于沛认为,“后现代史学”否定历史的客观实在性,否定历史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性,随心所欲地解读历史,是一种倒退。于沛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识论是回应“后现代史学”严峻挑战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对于今天认识“后现代史学”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黄进兴研究员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史不分”或允纳“虚构性”,与历史实在论大唱反调,更与中国传统的“秉笔直书”及西方“陈述事实”的史学精神大相径庭。归根结蒂,后现代史学呈现“语言迷恋”或“文本崇拜”的倾向。作者同时指出,后现代主义虽有其偏颇之处,但绝非一无是处,譬如它能激发史家重新思考文本与史实之间的关联,在开发新的史学领域方面,后现代主义尤其功不可没。因此,其功劳“不可一概抹煞”。

  以海登·怀特为代表的叙事主义史学理论,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体现于史学理论这一领域的主要理论形态。其最显著的理论取向,是以历史文本作为对历史学家全部工作进行理论反思的重心,最突出的理论特征就在于它将历史学彻底文本化。国内外不少论者从叙事主义者对历史学文本性的强调,得出他们否认过往历史的真实存在这一结论。彭刚教授则认为:“否认我们能够直接接触到过往的历史实在,与否认存在着过往的历史实在,毕竟不是一回事。”

  董立河副教授认为,后现代主义取消了历史叙事与文学虚构的分野,否定重构真实过往的任何可能性,从而淘空了历史写作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点毋庸讳言。但是,“无可否认,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对于史学实践是具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的”。作者不赞成把后现代主义历史哲学作为虚无主义一味加以抨击的简单做法,认为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打开认识和书写历史的多种可能性。正是在后现代史学观念的影响和启发下,西方史学开拓了新领域。同时指出“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必须对之进行辩证的批判或“扬弃”。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和历史语言论思想,应当成为历史理性批判的重要指南或圭臬。

  (周学军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史学部)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